2012-11-26 9:56:50, The HouseNews.com
Alexander Sokurov 電影《浮士德》劇照
[size=1em]翻開《東方日報》、《蘋果日報》,當中所描繪的世界總是亂七八糟。真實的世界會否沒那麼亂﹖還是,其實更加混亂﹖這混亂,卻讓我想起俄羅斯導演Alexander Sokurov 2011年的電影《浮士德》,主角Dr. Faust身邊的世界,永遠亂糟糟。
[size=1em]這部俄羅斯製作的德文電影,故事情節沒有跟足歌德版《浮士德》,但浮士德仍是那個不懈追求人生真諦、渴求啟蒙的知識份子。只不過,這個浮士德由始至終,身陷於混亂不堪的俗世,周遭盡是愚昧,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earthliness,筆墨形容不了,看官最好自己找電影去看。我能想到比較類近的比喻,是《東方》和《蘋果》呈現出來的那種,混亂的earthliness。
[size=1em]這正是這部俄國版《浮士德》最大的特點,從平凡的日常生活入手,揭示浮士德的內心世界。浮士德這知識份子,在俗世當中有些格格不入,又與我們每一個凡夫俗子無異。
[size=1em]面對著亂七八糟的世界,飽讀詩書的Dr. Faust,想探究真理,想維持知識份子的尊嚴,想追求世間美好的事物,卻膽小怕死,害怕腐朽,終日於俗世的亂七八糟之間爭扎,最後為了青春貌美的少女的靈與肉,將靈魂賣給魔鬼。
[size=1em]魔鬼也不是鋒芒萬丈法力無邊的魔鬼,而是奇醜無比的怪胎,猥瑣卑微而苟且,惹人嘲笑,讓人畏懼的同時,有時又讓人覺得可憐,沒有人或物,比他更能體現出何謂被詛咒。
[size=1em]最妙的是,出賣靈魂並不是結局,魔鬼上門討債,並非一切的終結,而是無盡放逐的開始。在疑為地獄的荒野(沒錯,我們不知道那就是地獄,或許地獄與人間其實沒有太大分別),浮士德似乎突然醒覺,摒棄了書生的懦弱,忍不住用石頭狂砸魔鬼。奄奄一息的魔鬼在石頭縫中嘲笑他,四野裏竟傳來少女的聲音,成為浮士德的一絲希望。
[size=1em]於是…他在「地獄」裏,不再追尋知識或真理,只追尋那讓他寧可出賣靈魂、或代表一切世間美好的聲音,這是墮落,還是了悟﹖至於…地獄裏的期盼,那又是希望,還是虛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