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台討論區 ::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205|回復: 0

精神分裂的台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1-21 17:21: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林采韻

依照正常的認知,只要是台灣團體,無論是民間的、地方的還是中央的,只要站上國際舞台對外代表的就是台灣。如果你認同這樣的邏輯,當你遇到此下事例,應當與我感同身受,在極度驚嚇中落得啞口無言。

日前與台北市所屬的音樂團隊赴歐洲巡迴,其中造訪的一個城市,文化部轄下設有文化中心,相較於沒有台灣政府資源協助的其他城市,來到此地總覺得應該倍感溫馨,果真那場音樂會,在文化中心號召下,據說有百名貴賓參與盛會,由於來賓細目,中心在忙碌之餘無法即時提供,因此在此無法列舉。

在音樂會上場之前,中心負責人有點無奈地訴說他的心聲,意思大概是說,台灣團體來訪,按照道理中心應該全力給予協助,但是過程中他有點煎熬,因為中心屬中央管轄,而團體則屬地方文化局,兩者其實各有預算,如今地方團體來到國外,中心若要以中央的經費加以支持宣傳推廣,處境有點為難。

負責人的這席話,第一時間勾動的是我的同情心,心想台灣的官員真是難為,下一秒鐘心中怒火油然而生,我相信這位負責人的語重心長,必有其道理,不是曾經一朝被蛇咬,不然就是官僚體系的教育使然,但無論實情如何,都抹煞不了一個事實,當台灣的官員在前線打拼時,心想的不是台灣的整體利益,而是在外國還在分地方與中央,台灣的官僚系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難道台北不是台灣,台灣不包含台北,台灣的總統只對總統府負責而非全台灣的人民。

文建會升格文化部之後,轄下設於國外各大城市的文化中心,未來逐步從原有的三個躍升為十一個,數目的增加,期待更有效及全面的拓展台灣的文化外交,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的文化軟實力。但中心的設立畢竟只是硬體的落實,真正要發揮成效,還得靠「人」去闖蕩,如果這些駐外人員,面對文化時,還在分地方和中央,甚至是黨派之別、門戶之見,故步自封的結果,對外宣誓未成已嚴重內耗。

近來中國崛起,兩岸競合成為熱門話題。大陸歷經文化大革命,加上共產社會結構對於創作的審查與限制,其所展現的活力、多元性和開創性,現階段遠不及台灣。然而當大陸藝文團隊挾著經濟力與國力走出去時,就算藝術內涵還有待商榷,但用國家力量所建構出的排場與聲勢,在國際文化交流的場域,能夠達到極佳的成效。今年中英、中德建交四十年,雙方文化交流響徹雲霄,當對岸借國力使力的同時,在國際社會具孤鳥之姿的台灣,就更沒理由自綁手腳,反而更應該掌握每一次可以與當地文化界接觸、交流的機會,營造出活躍的文化社交氛圍。

台灣類似「內耗」的怪思維,還不僅於此,我曾經遇到一位藝術經紀人很無奈的對我說,為什麼台灣樂界習以拗自己人。話說,國際市場對於不同「等級」的音樂家,普通來說大都有一定範圍的價碼,所謂「等級」並非絕對的好壞區分,而是指,譬如甫誕生的一級大賽首獎(諸如華沙蕭邦鋼琴大賽、比利時伊莉莎白王后大賽、柴科夫斯基大賽等)、一級大賽的次獎、二級大賽的首獎等。約定俗成的價碼,算是國際經紀市場的行規,對於年輕音樂家也是種保護。

所謂的「拗自己人」意指,台灣音樂家在國際比賽得名已屬不易,如果又能在重要比賽名列前茅,更是不容易,在此情況下,台灣應當對自己的音樂家展現更熱情的支持,但這位經紀人遭遇的狀況卻是,無論是公立還是民間樂團,卻毫不避諱的砍價,理由在於大家都是「台灣人」,何必照國際收費,來個友情價吧!

年輕音樂家遇上「友情價」已經夠挫折了,迎接他們的還有更多匪夷所思的事。台灣樂界有個有趣的生態,類似「旋轉門」條款,在差不多的時間之內,如果你接受A團的邀請,B團或C團百分之九十會跟你說「NO」,原因包括,票房難推、樂團間的競爭等。

票房難推的確是個事實,譬如國家交響樂團和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其實都在台北,如果兩個團都請了同樣一位獨奏家而且演出時間只差個幾天,的確會衝擊票房,但是以中部為根據地的台灣交響樂團和位於南部的高雄市交響樂團呢?至於樂團間的競爭,說實在話,台灣各樂團目前發展的程度,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而非他團。

或許你會問,音樂家一次回台有必要演出那麼多場?請試想,日本、韓國甚至是中國大陸的優秀音樂家,能夠在國際上有保有一席之地或是擁有演奏生涯,進一步在主流唱片公司出片,他們的後盾,就是本國強而有力的內需市場。諸如帕格尼尼大賽得主、大陸小提琴家呂思清和寧峰,他們在大陸在地的邀約,已足夠他們維持生涯;在日本的唱片行,可以看到當地唱片公司為年輕音樂家發行的專輯,這些音樂家,台灣的樂迷可能不熟識,但是他們在日本是偶像級音樂家;更不用說,韓國人百分之兩百的愛國心,為何韓國有如此眾多的音樂家,被國際主流唱片公司網羅,因為光靠韓國市場,成本就足以回收了!

反觀在台灣,台灣音樂家大部份的時候就像地雷一樣,對於樂團具有「票房毐藥」的刻板印象。以今年17歲,剛獲伊莉莎白大賽第五名的台灣年輕小提琴家曾宇謙為例,我相信在他獲獎的那剎那,必有有心的台灣音樂團體,與他取得連繫,但情況絕非熱烈,如果此事是發生在日本和韓國,可能在獲獎後的一小段時間,音樂家已經帶著光環,凱旋歸國在舞台上演出。

常見台灣的樂團,以重金邀請在國際舞台已不被肯定的音樂家來台演出,也曾見音樂家表現差強人意,卻被捧為「大師」在台抬價,更看到有些團體寧可迷信阿斗仔的外貌,也不願給國內音樂家機會。如果找偽大師、找阿斗仔,票真的賣得比較好,也就罷了,如果這些被視為靈藥的不顯靈,手握國人納稅錢的音樂團體,何不嘗試投資在自家音樂家身上,為國內的音樂園地,多栽植一些潛力秧苗。 

台灣一小島,對內對外具有如此精神分裂的思維,從台灣看天下,怎讓人不憂心。


source: http://www.muzikco.com/files/15-1000-1599,c34-1.php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talkonly.net

GMT+8, 2024-3-29 23:05 , Processed in 0.0420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